North Wind Picture Archives / AP

不對等的生物交換——艾弗瑞·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如果要來個「一分鐘看懂哥倫布大交換」,我會拿來一幅世界地圖,在美洲與歐非大陸之間畫上來往的幾個箭頭。但這樣的生物交換所帶來對歷史的影響,可就不是一言兩語就能說完的。

新世界與舊世界 [圖片來源:網絡] + 我亂畫的箭頭

克羅斯比的這部著作《哥倫布大交換》,出版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至今已四十年有餘。也許今時今日我們不覺有什麼特別,但在那個時候,以生態學對文化歷史做出詮釋可稱上是個創舉了。於是後來,《哥倫布大交換》也成爲了環境史的「開山文獻」之一,書名也成了一個經典術語。

哥倫布不是第一個從其它陸地抵達美洲的人,但是對西方世界而言——1492年當這位航海家踏上這個他以爲是印度的土地時,無疑是個歷史上的轉捩點,拉開了歐洲殖民新大陸的序幕。

哥倫布以爲抵達的是印度,於是稱美洲原住民爲「印第安人」(與「印度人」同字)。

當時歐洲世界盛行的是帝國主義,於是沒過多久,陸續有歐洲的探險家抵達美洲的不同地點,而西班牙則成爲殖民新大陸的先驅——前仆後繼來到美洲的歐洲人同時帶來了如天花、麻疹、黃熱病等美洲原住民對其沒有抵抗力的疾病,滅絕了一個又一個的原住民部落和國家。

其後,歐洲殖民又引進了他們的農畜、作物,這些動植物落地生根茁壯成長生生不息,幾乎完全改變了美洲的生態環境。

歐洲人踏足之地,基本上都不再有美洲原生生物,取而代之的是「移民」而來的動植物。

然而,美洲的生物也有流通到舊大陸的,主要是各種農作物——馬鈴薯、玉米、番茄、辣椒、可可等。作者也提出,正是因爲這些作物豐富了人類的食物來源,直接或間接推進人類的文明發展。

我們已經無法想象沒有這些植物(食物)的日子會是怎樣的——好吧,是我不能想象。

但是<!!>這是一個不對等的交換,一方的結果是:新大陸原本就爲數不多的原生生物(這裏所指沒有包括亞馬遜流域的豐富生物庫)被取代、滅絕;而另一方卻得到了新的農作物,生態基因庫得以擴大……

作爲一部「經典」,不可避免的書中所寫有部分已經過時了——在後來新學科與科技如分子基因學崛起,我們對生物起源有更可靠的探究方式,也有不少新發現。實際上,這類「大交換」並不只發生於新舊大陸之間,如遠東與西方的交流也在歷史上的時間點上發生,不能忽視其對歷史上的作用。

但是,克羅斯比寫下這部著作,我想可取的部分並非是資料全面與否,而是一種精神,對抗當時主流史學對他以生物交換切入觀點的不看好——最後才由時間證明,並開創了另一種探考歷史的新視角。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作者:[美]艾弗瑞·克羅斯比 (Alfred W. Crosby)
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4月
語言:簡體中文
ISBN-13:9787511101761
分類:環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