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年末,依照慣例要寫這一年的回顧,卻一時想不出三百六十天以來,有什麼事情是值得一提的——或許此時執筆的我根本不在那種準備告別今年,懷抱憧憬迎接新一年的心情裏。

所賜,許多女性自拍「畫風」一轉,變成了叫不出名稱的風格……

我不清楚爲什麼這麼多女性熱衷於這種「搞怪照」,可作爲一名健康的異性戀男性(🐺),我還是更喜歡看到美照、萌照、性感照等等。(實際上,翻一翻網絡相冊就會發現大多數其實非常漂亮)

所以,真心由衷地請諸位姑娘,別再隱藏妳的美,可以用「正常」一點的方式自拍嗎?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如果要來個「一分鐘看懂哥倫布大交換」,我會拿來一幅世界地圖,在美洲與歐非大陸之間畫上來往的幾個箭頭。但這樣的生物交換所帶來對歷史的影響,可就不是一言兩語就能說完的。


新世界與舊世界 [圖片來源:網絡] + 我亂畫的箭頭


克羅斯比的這部著作《哥倫布大交換》,出版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至今已四十年有餘。也許今時今日我們不覺有什麼特別,但在那個時候,以生態學對文化歷史做出詮釋可稱上是個創舉了。於是後來,《哥倫布大交換》也成爲了環境史的「開山文獻」之一,書名也成了一個經典術語。


巴托比症候群 Bartleby y compañía

還沒有讀完這部作品,就急急地要在這裡寫下讀書筆記了——如果不是一直這樣把握住可以寫的時間和機會,我早就成為一個『巴托比』,也就不會在這渺無人煙之地再添新的文字了。

巴托比是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在他的小說作品《抄寫員巴托比》 (Bartleby, the Scrivener) 中塑造的一個角色。在華爾街交易事務所擔任抄寫員的巴托比,是個選擇『不作為』、從心底否定這世界的一個怪人。而在這部奠定比拉-馬塔斯文學大師地位的作品之一,這樣一部非傳統形式的小說裡,『巴托比作家』是一群不事寫作、或不再寫作的人。


我並非懷念那段日子 8/25/2016
這是機緣吧。在自己的部落格(這裏)以關鍵字搜索,映入眼簾的卻是一篇篇二、三年前的文章——那些我在大學時期偷閒(擠出時間),有着現在看來是輕輕的情懷,在「撒進暮日空洞餘暉」的宿舍房間裏,敲下的博文。

以及那些溫暖的,曾經出現過的博友們的留言。

最近好嗎? 8/26/2016 (1)
「怎麼可能會好?!」,會想這麼地頂回去。

但總轉念一想,應該多表現地積極樂觀一點,而不是成爲一個愛抱怨的討厭鬼,就把問題吞進肚子,大聲地答道:「很好!」

並配上一個笑臉符號。

我心裏有着跟以前一樣的大坑洞,而且再不認爲可以填補起來 8/26/2016 (2)
是哪裏不好了?生活狀況很好、財務日趨穩健、健康方面大毛病是沒有的,精神方面也是硬是穩定下來的……

因爲我需要某種可以沉溺其中的事物,即使不相信有終極的意義(這是個哲學問題了,暫且不談)。這件事必須要有可見的成就,才能持續地刺激多巴胺分泌,狂喜而非因爲太閒而想起那個空洞,越掘越深。

人是追求快樂而逃避痛苦的。


獨裁者手冊:為什麼壞行為幾乎總是好政治
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

「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總有兩個理由:一個好的理由,和一個真正的理由」。這部由紐約大學的兩位政治學教授所寫的專著,以《獨裁者手冊》為名,並不教讀者如何成為一個獨裁者,而是主要是以政治生存理論,探討政治領導人所做政策背後的動機和理由。


道德部落:道德爭議無處不在,該如何建立對話、凝聚共識?
Moral Tribes: Emotion, Reason, and the Gap between Us and Them

無可否認的,人類在這個世界裡是個相對特別的物種,有著其它動物無法比擬的思考能力。可地球上幾十億人類不可能擁有相同的思考方式,於是在不同的人類和部落群體之間,難免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立場。「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正義,你的正義未必是他人的正義」。如果人人都是一座孤島,那麼這個問題當然就不成問題了。然而不然,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類必然需要跟另一個(其實上是很多個)人類接觸、共同生活;而尤其在這樣一個往全球化、國際化發展的人類社會歷史中,人類群體更會與另一個(其實上也還是很多個)人類群體接觸,在公共議題上不同價值觀就會互相碰撞,甚至引發衝突了。

這部由哈佛心理學教授約書亞·格林 (Joshua Greene) 所著的《道德部落》正是從演化心理學、腦神經學、哲學三個面向探討當人們面對這種因為價值觀不同而生的道德爭議時,有何方案可以緩一緩、想一想,以致找到共識?


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小狼啐啐念
這一年要說平日裡有什麼消遣,那就只是讀書了。最重要的動機是要知道更多仍不知道、沒想過的事情(知識),要達成這個目的需要記憶和思考。即使老功利地想著讀完某本書一定要有所得,卻沒有做筆記的習慣,偶爾也會有『記得的不理解,理解了的不記得』的情況。在退而求其次的情況下,就在部落格撰文,當是一個記錄(見#讀書分類)。

反烏托邦三部曲
這篇要寫的是英國作家阿道斯·赫胥黎 (Aldous Huxley) 於 1932 年發表的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烏托邦一詞,指的是虛構的理想國,通常描述為擁有完美的社會、政治與法制。而反烏托邦的作品,則通常描寫一些看似美好(或生活在其中的人會感覺非常美好)的社會,而作為旁觀者的我們看來卻是恐怖、惡劣和極端的。就我觀察,常以集體主義作為題材,再在環境、極權政治、科學技術、道德倫理等上延伸,杜撰出這樣一個社會。

《美麗新世界》與《我們》《一九八四》並列為反烏托邦小說的三大經典,在今年內先後讀完。


最近全球熱議的要數 Pokémon GO 這個遊戲了。
當人們拿著手機上山下海尋找皮卡丘、噴火龍的時候,
有一只狼卻向不同的目標伸出了 毒手 爪子 精靈球……


都要忘了?

已經很久沒在部落格更新自己的近況,竟有些不安。然而這也是必然的。甚至想過起草一篇《為何不再在部落格寫私人的事》(暫定),原因與人們漸漸不在社交媒體發布個人貼文一樣。尤其年紀漸大,變得不太相信有誰會特別關注你,亦不想被不安好心之人抓住軟肋、閒言閒語等等。


人造恐慌:轉基因全球實地考察

轉基因生物 (GMO) 的研究與應用自上個世紀早已開始,直到應用在農作物生產後,愈發爭議。生物學出身的袁越(網名:土摩托),在這本書裡收錄了他這些年在《三聯生活周刊》刊載的文章,為多年到各個轉基因種植大國的實地考察。除了徵詢相關領域的科學家,亦親身訪談農夫、相關政策制定人等;從中了解到轉基因技術如何不斷被誤讀和謠傳,演變成場『人造恐慌』。


希特勒回來了 Er ist wieder da

希特勒訝異於在德國滿街跑的土耳其人;如果他知道這是一位土耳其裔作家寫成的故事,他會不會更加訝異?又會做何感想?


可侵犯的尊嚴 Die Würde ist antastbar

說起費迪南·馮·席拉赫,這位論『罪』的德國律師,不得不順帶提起他為一個納粹戰犯的孫子。也許因為這個身分,他選擇了這個職業、探討罪責;也許不——在他的文章裡提到,他不認得他的祖父、無法問他的祖父、也不了解他的祖父;童年與祖父的記憶已久遠,也對所謂納粹戰犯的孫子這樣的身分完全沒有自覺,直到十二歲那年他才第一次在歷史課本裡知道祖父做了什麼。

繼《罪行》、《罪咎》兩部故事集、及小說《誰無罪》出版後,這本《可侵犯的尊嚴》收錄了十三篇馮·席拉赫在《明鏡週刊》 (Der Spiegel) 發布的文章,是這位克萊斯特文學獎得主的第一部散文集。


我愛身分地位 Status Anxiety

前言:我好焦慮
幸或不幸,我遇過不少在各自的領域相當成功(有錢)的人,有的擁有高薪職位、有的創業成功當老闆、有的做業務賺得盆滿缽滿、也有知名的畫家作家設計師大醫生大律師等等;而自認相對沒有取得什麼成就的我,難免有些自慚形穢,充滿不安與焦慮。如此急於擺脫現有的狀況卻並不順利老實說更讓我消沉了好長一段時間。讀這本書完全是因為我認為有必要了解我這份焦慮,也許會有些許幫助。


你會殺死那個胖子嗎?:一個關於對與錯的哲學謎題
Would You Kill the Fat Man?: The Trolley Problem and What Your Answer Tells Us about Right and Wrong

「電車難題」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而這本書正是以這個題目為切入點,介紹與探討各種道德哲學主義的論點。

見死不救?波及無辜的人?傷害無辜的人以幫助更多人?人權?道德倫理上的理性和直覺?道德責任?也許,你會開始思考這些百年來沒有得到所有人同意的答案的問題。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一個人對北韓/朝鮮能有什麼認知——信息封閉、飢荒、核武器、照片常被P的領導者?


金正恩表示:「人长得帥(衰)難免是非多。」

然而,洛杉磯時報記者芭芭拉·德米克 (Barbara Demick) 的這本小說,以幾位脫北(脫離北韓)者的故事,使我們得以一窺端倪。究竟他們過了怎樣的生活,又為何選擇離開祖國?

Copyright © 2007- Zed Woolf,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