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部落:道德爭議無處不在,該如何建立對話、凝聚共識?
Moral Tribes: Emotion, Reason, and the Gap between Us and Them

無可否認的,人類在這個世界裡是個相對特別的物種,有著其它動物無法比擬的思考能力。可地球上幾十億人類不可能擁有相同的思考方式,於是在不同的人類和部落群體之間,難免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和道德立場。「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正義,你的正義未必是他人的正義」。如果人人都是一座孤島,那麼這個問題當然就不成問題了。然而不然,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類必然需要跟另一個(其實上是很多個)人類接觸、共同生活;而尤其在這樣一個往全球化、國際化發展的人類社會歷史中,人類群體更會與另一個(其實上也還是很多個)人類群體接觸,在公共議題上不同價值觀就會互相碰撞,甚至引發衝突了。

這部由哈佛心理學教授約書亞·格林 (Joshua Greene) 所著的《道德部落》正是從演化心理學、腦神經學、哲學三個面向探討當人們面對這種因為價值觀不同而生的道德爭議時,有何方案可以緩一緩、想一想,以致找到共識?


美麗新世界 Brave New World

小狼啐啐念
這一年要說平日裡有什麼消遣,那就只是讀書了。最重要的動機是要知道更多仍不知道、沒想過的事情(知識),要達成這個目的需要記憶和思考。即使老功利地想著讀完某本書一定要有所得,卻沒有做筆記的習慣,偶爾也會有『記得的不理解,理解了的不記得』的情況。在退而求其次的情況下,就在部落格撰文,當是一個記錄(見#讀書分類)。

反烏托邦三部曲
這篇要寫的是英國作家阿道斯·赫胥黎 (Aldous Huxley) 於 1932 年發表的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烏托邦一詞,指的是虛構的理想國,通常描述為擁有完美的社會、政治與法制。而反烏托邦的作品,則通常描寫一些看似美好(或生活在其中的人會感覺非常美好)的社會,而作為旁觀者的我們看來卻是恐怖、惡劣和極端的。就我觀察,常以集體主義作為題材,再在環境、極權政治、科學技術、道德倫理等上延伸,杜撰出這樣一個社會。

《美麗新世界》與《我們》《一九八四》並列為反烏托邦小說的三大經典,在今年內先後讀完。


最近全球熱議的要數 Pokémon GO 這個遊戲了。
當人們拿著手機上山下海尋找皮卡丘、噴火龍的時候,
有一只狼卻向不同的目標伸出了 毒手 爪子 精靈球……

Copyright © 2007- Zed Woolf,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