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非懷念那段日子 8/25/2016
這是機緣吧。在自己的部落格(這裏)以關鍵字搜索,映入眼簾的卻是一篇篇二、三年前的文章——那些我在大學時期偷閒(擠出時間),有着現在看來是輕輕的情懷,在「撒進暮日空洞餘暉」的宿舍房間裏,敲下的博文。

以及那些溫暖的,曾經出現過的博友們的留言。

最近好嗎? 8/26/2016 (1)
「怎麼可能會好?!」,會想這麼地頂回去。

但總轉念一想,應該多表現地積極樂觀一點,而不是成爲一個愛抱怨的討厭鬼,就把問題吞進肚子,大聲地答道:「很好!」

並配上一個笑臉符號。

我心裏有着跟以前一樣的大坑洞,而且再不認爲可以填補起來 8/26/2016 (2)
是哪裏不好了?生活狀況很好、財務日趨穩健、健康方面大毛病是沒有的,精神方面也是硬是穩定下來的……

因爲我需要某種可以沉溺其中的事物,即使不相信有終極的意義(這是個哲學問題了,暫且不談)。這件事必須要有可見的成就,才能持續地刺激多巴胺分泌,狂喜而非因爲太閒而想起那個空洞,越掘越深。

人是追求快樂而逃避痛苦的。


獨裁者手冊:為什麼壞行為幾乎總是好政治
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

「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總有兩個理由:一個好的理由,和一個真正的理由」。這部由紐約大學的兩位政治學教授所寫的專著,以《獨裁者手冊》為名,並不教讀者如何成為一個獨裁者,而是主要是以政治生存理論,探討政治領導人所做政策背後的動機和理由。

Copyright © 2007- Zed Woolf,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