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飢荒與謊言、「脫北者」的故事——芭芭拉·德米克《我們最幸福》
一個人對北韓/朝鮮能有什麼認知——信息封閉、飢荒、核武器、照片常被P的領導者?
然而,洛杉磯時報記者芭芭拉·德米克 (Barbara Demick) 的這本小說,以幾位脫北(脫離北韓)者的故事,使我們得以一窺端倪。究竟他們過了怎樣的生活,又為何選擇離開祖國?
說這是本小說,故事卻是真實的,以作者採訪的多名脫北者的述說、配合其對北韓的理解、對場景與情感多加渲染,造就了一部平行講述六位主角在北韓的生活、經歷飢荒、偷渡離開北韓、最後抵達南韓的故事。
故事開始,大致解釋了北韓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立的背景,北韓人民為社會勞動,但日子可說過得相當不錯。而領導人金日成被神化、被景仰、被稱作「父親」(概念就像稱耶和華為天父一樣)、地位不可動搖。所有人民接受的教育一直告訴他們活在這世上最幸福的國度,而其外的國家,如北鄰的中國仍處在飢荒中、南韓則淪為美國的傀儡(這些都是謊言);這種洗腦教育使許許多多北韓人民以為他們的確活在最幸福的國度裡。
然而好景不常,隨着國際情勢的變化,北韓陷入了經濟的衰退,然而人們仍活在謊言裡,即使有人存有疑慮,也不敢表態——到處都有眼線,誰都有可能向勞動黨舉辦這「不忠」、「叛國」的行為。
導火線是九十年代起北韓陷入的飢荒,每日大批大批的人死去;為取得糧食,私營市場在地下打開、人們做着各種事情以謀生。於是,為了生存下去,有人開始逃離這個國家,包括書中的主角們……
讀完這本書,除了為書中的主角們——為美蘭與俊相未完成的愛情興嘆、為宋女士嘗試接受新生活欣慰、為金醫師的努力加油等等……外,看到的是「困境使人省思,生命自會找到出路」。如果不是飢荒,不是眼看著家人一個個死去,我想好多人還會活在「我們最幸福」的謊言裡而不自知;因為眼前面對的不幸,許多從小接受洗腦教育的人們才感到不對勁了,正是這樣的懷疑使得他們找尋出路,而相對有更高的機率活下來——反之最相信最遭受北韓政府的教育和指針的,往往是最早在飢荒中死去的。
為了生存,原來被社會主義禁止的私營生意開始流通,人們在黑市裡購得糧食;為了生存,人們願意冒著被捕獲的風險進行各種交易、偷渡等等,為了一個過上更好的生活的希望。即使是很多沒能逃離的人們也不再盲目地接受黨的思想教育(即使他們必須至少做做樣子),是哀莫大於心死,還是終會思考?我希望是後者,因為會思考,就有機會改變。
然而,已經逃離北韓的他們是否就獲得幸福了呢?我想至少有了希望,生活會往好的方面改變的希望,即使虛渺,也足以支撐他們活下去了;也許有一天,北韓現在這樣的局面總會被打破呢?
從韓戰結束到一九九八年十月美蘭逃出北韓為止,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只有九百二十三名北韓人逃到南韓。如果考慮到每年平均有兩萬一千名東德人爬過柏林牆逃亡西德,就可以感受到這個數字的微小。
脫北者知道自己想獲得自由,必須以犧牲自己親人的自由為代價,他們的親人很可能餘生都要在勞改營度過。
北韓的存續讓世界各國感到好奇,但北韓的存續對北韓人民來說卻是一場悲劇,甚至對那些已經出逃北韓的人亦是如此。俊相幾乎不可能再見到父母,除非北韓政權能在他們有生之年崩潰。美蘭只能祈求她的兩個姐姐能活到勞改營大門開啟的那天,屆時所有長期政治犯都能重獲自由。
相比之下,我們是遠遠地幸運的;在這個民主制的國家裡仍能保證個人的權益,尤其是思考與批判的能力;而我們必然需要珍惜和維持這樣的局面,不能被部分不負責任的領導者和有心人煽動和敗壞。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