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tikala / Stocksy United

為什麼在資訊時代里,還是要讀書?——《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齋藤孝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読書する人だけがたどり着ける場所 

關於「如何(有效率地)讀書」的書在市面上汗牛充棟,但在那之前「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能系統性地解釋的書則相對少見。說來慚愧,即使是我這個自詡的「讀書人」,享受著讀書培養起來的特質和帶來的優勢,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也難以清晰肯定地回答。

而這一本齋藤孝的《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則在開頭就精準地用了一個詞來解釋——為了培養「深度」。原文書出版於二〇一九年,當時已是網絡資訊時代,但人工智能的強大才剛見端倪(不似此時有人人可用的大語言模型和系統)。他說即使網絡上如汪洋大海般什麼都有,但大多數人也只是「在淺灘撿撿貝殼」罷了,原因在於過程和體驗的不同。

在投入閱讀的過程中,才能深刻體驗作者的思想,進而培養出深度。而這很重要,即使未來出現了強大的人工智能,也不能取代——人生為而人,本質上就是要追求深刻的人生。

作者一篇篇從讀書能培養的各個面向——「認知力」、「思考力」、「知識」、「人格」和「深刻的人生」來解釋,循循善誘卻不讓人覺得是以高人一等的姿態或好為人師。最大的收穫是把原本我這些年下來感受到,卻難於有條理地言喻的那些東西,好好地表達出來(這其實要怪罪於我的表達和書寫能力的退步)。每每讀到心領神會之處,都點頭如搗蒜,「嗯,對,就是這樣」。

主要內容就不摘錄在這篇文章了,因為我認為讀者應該要實際去閱讀這本書,或至少去讀那些比我概述得更好的分享(如:閱讀前哨站)。這裏只提一個印象深刻,書裏提到關於「讀後感」的見解:讀後的分享可以看出讀者的思考,以複述內容為下下品,因為那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思考;但即使是類似「提醒應該怎樣或或不應該怎樣」,這種教訓性的心得,也基本上表示沒有什麼思考。這彷彿刺中了我的某個痛處,因為我就曾勉強擠出那樣的心得;讀的書不少,但在當下少有特別深刻的思考,真是汗顏。

至於要如何培養「閱讀力」呢?作者建議可以勇敢地挑戰經典作品。正因為是困難的書,才更需要專注力去投入和理解,這是像鍛鍊肌肉的過程一樣,專注力漸漸強大,也會漸漸能閱讀越來越困難的作品了。另外,不抬高文字書而貶低其它形式的作品,如漫畫、影視等這點讓我深有共鳴。作者提到大量閱讀的人通常也會大量看漫畫和影視作品,如他本身就是在這些不同形式的作品中轉來轉去。我則認為,即使形式和體驗有所不同,好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都能成為養分。

最後說一個這本書(對國際讀者而言)的不足之處,作者在每一章都列出了相對應的推薦書單,包括涵蓋各領域的經典作品。然而,其中不少是難以取得譯本的日本著作,對激起興趣卻苦於無法閱讀的讀者(包括我),其實是種痛苦啊。😅


作者:[日] 齋藤孝
譯者:鍾嘉惠
出版:采實文化